医院首例 | 超声开路,精准介入——融安县人民医院冠状动脉复杂病变介入手术取得“心”突破成功开展首例 我院院长张敬与心内科主任李君在进行手术 患者韦老伯,77岁,因“发作性胸闷、胸痛3天”收住融安县人民医院心内科。10多年前患者曾因冠心病在柳州市内三甲医院植入药物支架一枚,去年因再次胸痛复查冠脉造影检查,因病变严重当时未行进一步治疗,平时药物治疗后症状仍反复发作。这次又因胸痛来我院就诊,3月28日再次复查冠脉造影,提示前降支近段支架内严重狭窄,支架出口后原正常的冠状动脉也出现了弥漫性重度狭窄。 原支架内膜增生伴重度狭窄,支架后冠脉重度狭窄 经科内充分讨论分析后,心血管内科李君主任认为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如不再次进行血运重建,其胸痛症状无法改善,且随时可能出现冠状动脉完全闭塞而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危及患者的生命。但因患者高龄,钙化严重,病变部位狭长,且既往曾植入支架一枚,故手术复杂且风险较高。和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沟通后,患者及家属求治愿望强烈,但因年龄大活动不方便,不愿意转诊去上级医院进一步救治,希望留在当地行介入手术治疗。充分考虑患者及其家属意愿后,我院心血管内科博士张敬院长决定从柳州调用血管内超声(IVUS),在先进的腔内影像学指导下完成这例复杂高危的手术。 术前行ivus检查,血管腔内重度狭窄 经过协调及充分准备后,患者于3月31日在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下进行了再次介入手术,术中使用了切割球囊扩张病变、药物球囊治疗支架内再狭窄及远端病变植入新支架。手术时间约1小时,术程顺利,术后血管内超声及造影复查原重度狭窄的部位完全消失,原支架与新支架串联良好、扩张充分。术后2天患者顺利出院,出院后韦老伯正常生活、运动,未再出现胸痛的症状,康复情况理想。 我院心内科团队在进行手术 “这是我院首次应用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检查来指导心脏血管介入治疗,此次冠状动脉复杂病变介入手术的成功开展,让心内科介入手术朝着更加精准,更加高质量的水平前进。相信在医联体总院柳铁中心医院的帮扶下,我院心内科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会迈向更高的台阶,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心血管疾病患者。”院长张敬说。 血管内超声(IVUS) 目前确诊冠心病的金标准是冠脉造影,对于冠脉血管狭窄需要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IVUS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到关键性作用:该技术可在患者冠脉钙化病变中对血管内血流情况进行成像,利用安装在心导管顶端的微型超声探头,实时显示血管的截面图像。能清晰显示管壁结构的厚度、管腔大小和形状等,精确地测量血管腔径及截面积,甚至可以辨认钙化、纤维化和脂质池等病变。在支架植入前为选择合适的支架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使术者能够更好地选择支架的直径和长度,使支架和血管更好地匹配。且在支架植入后,可对支架的大小、位置、形状、贴壁程度、对称性和展开满意度进行系统的评价,保证支架充分扩张和贴壁良好。 冠状动脉药物球囊(DCB) 药物涂层球囊(DCB)作为一种新的介入治疗技术,其本质上是一种在表面涂有抗增殖药物的球囊,通过其扩张时向冠状动脉血管壁释放抗增殖药物,从而达到抑制血管内膜增生预防冠状动脉再狭窄的效果。通俗来讲,药物球囊就好比长条的魔术小气球,它的外层涂抹了抑制血管内再狭窄的药物,当缩瘪的球囊到达狭窄血管位置后,通过加压充气,使球囊充盈起来,药物涂层被球囊壁紧紧压贴于血管壁内,进而使得药物迅速转移至血管壁内,起到抑制血管内再狭窄的效果。之后,随着药物球囊撤出体外,手术完成,患者的狭窄血管被开通、留在血管壁内的药物可以发挥超过1个月的抑制血管再狭窄的治疗效果,且体内没有异物留存,为患者保留了“原装”自然血管。 DCB的出现开启了一种新的介入治疗方法,显示了很好的应用前景,在某些方面与传统的金属支架相比,有着显著的优势。 科室简介 专家介绍
文章分类:
新闻动态
|